商鞅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,思想家,法家的代表人物,衛國國君后裔,公孫氏族,故稱衛鞅、公孫鞅。后封于商,后人更習慣稱之為商鞅。
商鞅在秦執政19年,通過兩次變法實現了秦的富國強兵,修訂大秦律,廢除世祿制,實行軍功爵,獎勵軍功,禁止私斗;實行編戶和“連坐法”;獎勵耕織,鼓勵個體小農經濟;推行縣制;廢井田,開阡陌,實行土地制度改革;統一度、量、衡;制定秦律;燒詩書、禁游學等等,初步實現了以法來治理國家,老百姓遵法辦事,不必聽從長官意志。雖然在秦孝公死后,舊貴族殺害了商鞅,但是由于商鞅變法適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,新法仍然在秦國繼續推行,其變法也是非常徹底非常成功的,不是后世王安石康有為等變法所能比擬的。正如史書記載:商君死,法未敗。封建制在秦國得到發展和鞏固,使貧窮落后的秦國一躍而為當時各諸侯國中最先進最富強的國家,為以后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。
商鞅之死主要是源于觸動了舊貴族的權益,變法過程中采用的也是激進強硬的手段,針對當時秦國現狀,重癥必用猛藥,施行酷刑,自上而下打擊阻擾變法者,太子駟(后來的秦惠王)的師傅都被處以重罰。無論是變法還是改革,都是一種社會的變革,勢必導致一些利益集團失勢,另外一些利益集團從中獲得好處,作為變法者,按理說應該平衡各個集團之間的利益,協調好關系,保證自己從改革的雷區中安然通過,正如宦官景監所說:不容人者也不能被人所容,商鞅這種激進式改革,得罪了所有的上層集團,雖然老百姓獲得了較為公正的晉升機會,但是這些階層沒有掌握話語權。就如趙良所說:“千羊之皮,不如一狐之掖;千人之諾諾,不如一士之諤諤。”
改革需要高超的政治藝術,我相信,商鞅在變法前應該也想到使用漸進式改革,給予舊貴族一些補償,但是其性格決定了不可能采去漸進式改革,電視劇《戰國》中對于商鞅變法有較詳細的表述,商鞅“少好刑名之學”,專研以法治國,受李悝、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,在我印象中,吳起等法家都是比較冷酷的,都是為了目的不擇手段之輩。電視劇中說商鞅幼時被生父要殺他,后被姬娘收養,被景監所發現,卻被公叔座奪為家臣,并導致姬娘自殘雙眼,陪公子昂讀書,卻一直不受重用,最后公叔座建議魏王若不重用商鞅就殺之,商鞅的冷酷無情就有公叔座教育的功勞。身為秦國大梁造秦國律法修訂者卻無法改變自己養母的奴隸命運,眼睜睜看著心愛的戀人被秦王擁入懷中,此時此刻,商鞅的心里只有無窮的落寞了,自己被自己所修訂的律法所束縛,以至于在激進的道路上越走越遠,把自己的失轉接到其他人身上,于是就有了計俘公子昂逼魏遷都等等,也直接導致了其后魏國不愿收留他。
太子駟即位,太子虔告商鞅謀反,商鞅逃亡至邊關,欲宿客舍,結果因未出示證件,店家害怕“連坐”不敢留宿,自是“作法自斃”,魏國等也不愿收留,只好回到封地舉邑兵力求自保,可那里是那些受軍功爵激勵的秦兵的對手,最終被處以車裂的極刑,并滅其族。當商鞅被處以極刑之時,他又在想什么呢?高興自己的改革獲得成功還是嘆息自己法卻要了自己的命,或許的或許只有那用鮮血染紅的軍功爵位才明了商君的心思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