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業之路(1)適度規模農業企業盈利了,農業才有希望
某公司為了發展現代農業,建設農業產業鏈,建設了13個生鮮連鎖店和1個600畝的蔬菜生產基地。其中基地投資近2000萬元建設了占地150來畝的鋼架單棚、7000㎡的高等級智能溫室,基地建成后,采用了承包的經營模式,年經營收入居然沒超過30萬元,全靠政府補貼度日。13個生鮮連鎖店半年后因虧損嚴重就逐漸關停,一年內虧損近500萬元。 同時,在農村,農民單純從事種植或者養殖,根本無法養家糊口,所以家庭主要勞動力都成了農民工外出掙錢,留在農村的也必須便在周邊打工邊種田或者養殖。
既然企業和農戶都不能單純依靠農產品的生產銷售盈利,那就意味著我們的農業出現了嚴重的問題,也就意味著我國農業產業政策在執行中出現了偏差。比如糧食安全是也國家戰略,有省長負責制的米袋子工程,也有市長負責制的菜籃子工程。但事實上,農業出現了兩極分化,一是社會資本的惡性涌入、以圈地為主的所謂規模化農業,造就了大地主和失地無產農民,二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生產,農民從事農業生產,不是為了市場交易,而是自給自足。雖然十幾年來中央一號文件年年關注農業,但是農民真正從農業政策里獲利并不多,也就是增產并不增收。根源在哪里?值得政府高度重視。
目前很少有真正賺錢盈利的純農業適度規模企業,真正做農業的企業都是在熬,特別是哪些從事農業種植、養殖類的小企業,某公路周邊有八十多家基地,沒有一家不靠政府的補貼,都是水深火熱。根據過往經驗判斷,農業做不起來的原因可能有:
一是在政府政策的刺激引導下,在政府的規劃大棒下,社會不良資本一窩蜂瘋狂涌入,原本就盈利能力孱弱的農業就沒利潤可言了,企業、合作社都是為圈錢圈地而存在,搶走了原本屬于農民的飯碗,形成了劣幣驅良幣惡性效應。
二是政府資助資金被偽農業企業給分刮了,拿到大額資助不是真心做農業的,真正做農業的卻拿不到什么補貼,項目資金講究的是人脈資源,哪些實力雄厚的社會資金自然協調活動能力強大的多。公權力不為人民服務,當權者人在衙門都不愿修行,于是滋生了腐敗,導致了錢補貼了,卻沒有促進農業發展、農民增收致富。
三是農產品定價體系有問題,特別是一些社會資本大鱷惡意攪局,造成農產品價格走向兩個極端。農產品價格看起來漲了,但是生產資料、人力成本、銷售成本也跟著飆升,反而賺得更少。
農業要發展,必須保證小微農業企業也就是適度規模農業企業都能盈利,政府在招商引資農業項目時,充分利用國家農業補貼扶持政策,對投資企業的資金、人才、科技、市場網絡等方面嚴格把關,編制農業項目投資基本標準,啟動準入制度。
重點做好:
一是減少行政導向,識別、限制、驅逐劣幣,建設兵團、農墾的模式值得創新借鑒,只有完成第三次土地革命,農業才有希望。同時以科技為支撐、市場為導向淘汰一批偽農業企業,發展生態農業,企業做企業該做的事情,不跟農民搶飯碗,把農業種植端的利潤還給農民,企業延長產業鏈,通過加工銷售產品、通過品牌來賺錢。遵循高效(高經濟效益、高營養效益)、綠色(環境友善、循環經濟)、多功能(生產、生活、生態)的產業理念,構建三農新模式,整合各方資源,解決三農問題。
二是改革、統籌整合涉農資金,特別是補助方式,務必把公權力關進籠子,加大項目資金補助透明度,引入第三方項目管理平臺進行重點管控。當前農業主要是基礎建設成本、流通銷售成本過高,政府應加強農業基礎和農業公益補貼。特別是為預防強人脈關系企業的圈錢行為,農業企業投資項目建成三年后開始給予財政補貼。
三是改革農產品價格定價體系。當前農產品價格體系中都以大米、雞蛋、豬肉等價格為基準,農藥肥料也都緊跟大米、雞蛋、豬肉等價格基準,導致農產品不管漲多高,大部分農業生產企業都沒錢賺。所以政府應不控制農產品基地批發價格,通過價調基金補貼市場銷售價格,通過市場終端控制農產品價格體系,從而實現農民增產增收。